44433006_10216315533937469_5681044604963520512_n.jpg

書名:菊與刀
作者:露絲‧潘乃德        譯者:陸徵
出版社:遠足文化
ISBN: 9789865787622
出版日:2014/10/01

《菊與刀》是二戰末期作者露絲‧潘乃德身為人類學家,受到美國政府委託研究日本人民族性所撰寫的一本書,因為當時還是戰時,所以開頭作者也說了她無法像一般人類學研究一樣到現場去做實地鄉土調查,而是只能透過日裔美國人、日本戰俘和日本小說與雜誌等間接方式來側寫日本人,卻意外發現其實日本人因為文化教育關係,幾乎每個日本人的認知是大同小異,同一件事情問不同的人都有接近的答案,而她最大的任務就是要讓美國政府知道日本戰敗後的處理方式,是需要像德國一樣需要大量駐軍盯著,還是讓日本人自己管理自己,這又取決於一個問題的答案:為什麼日本人這麼崇拜天皇?因為在西方戰史中,可以說是第一次遇到近乎盲目崇拜領袖的軍民,是為了天皇可以獻上生命去進行神風式攻擊的,答案是對於天皇當時日本人普遍認為有美好的生活都是受惠於「皇恩」,受恩就該回報,本書最重要就是在於討論日本人對於「恩情的道義」與「名聲的道義」的看法。

當日本人說「他對我有恩」,他們的意思就是「我欠他很多義務」,這個「恩」意味著對於虧欠的對象要有所回報,所以像日本親子間的「愛」,就是身為子女對於父母所有「虧欠」,子女需要無條件的聽從父母以做為回報,這與西方自願給予不求回報的「愛」是不同的。也因為各種「恩情」對應的「義務」不會隨時間推移而減輕,反而會加重使得晚回報的報酬是需要增加的,因此日本人不喜歡隨便欠人恩情,若是未受到請求而主動協助別人,反而會被懷疑是否想從中得到好處,所以在如非必要日本人不會把自己捲入「恩情」的麻煩中,甚至在某些狀況會覺得是「被羞辱」,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到了現在,日本大眾運輸上一般人讓坐給老年人的情況很罕見,老人自己本身也會避免接受讓座;在夏目漱石的小說「少爺」中有提到一段,主人翁被同事請了一杯冰水,就因為這杯冰水而糾結許久,作者說這種對於小事念念不忘的心態在美國只見於黑幫青年或精神病患,但日本人的價值觀就是這樣。

日本人除了對於「恩情的道義」外,還有「名聲的道義」,一個人為自己洗清污名,就算不合法,但他只不過是在算舊帳,如果不消除各種污辱,那麼「世界就會失去平衡」,正直的人應該必須要恢復世界的平衡,也就是為什麼日本著名的「忠臣藏」會如此受到歡迎,因為他們盡忠的維護了主君的名聲。「名聲的道義」還要求人生活得與身份相符,在德川時代,法令對於每個人該穿什麼該用什麼,能擁有什麼都有規定,一旦違反就代表做出於名聲不符的行為,是會受到社會責難的。而「名聲的道義」也作用於競爭時,因為輸者的名聲會受到損害,每個人對於競爭就相當於敏感,原本一個人做得好好的工作,在加入競爭者後卻可能因為注意都在競爭上表現反而變差,也因為日本人有很多方式消除兩人之間因競爭而引發的對抗,其中一項就是無所不在的中介制度,因為事情辦不成就可能讓人受辱,只要有中間人,談判失敗了也不會直接損害自己的名聲。

在我最早知道這本書的時候是叫《菊花與劍》,雖然書名四個字比較好看好記,但實際上這個書名翻譯是錯的,較好的譯名還是《菊花與刀》,英文書名的sword雖然可以翻做「劍」或「刀」,但日本刀主要是開單面「刀」的佔大多數,開雙面刃的「劍」極少,這也是因為日本與中國傳統士大夫配劍的習慣不同。

而我看著「恩情的道義」的部分,一邊看著一邊就想到這就是為什麼日本對於台灣311捐款這樣念念不忘,這與他們的文化有關,受到了台灣的恩情就有相對應的「義務」,念念不忘只是最基本的回報,本書著作完成於1946年,70年前的書放到今日來看依然可以適用於現今的日本人,做為研究日本文化的經典真的是當之無愧啊。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o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